第一篇:阿容读书笔记
一个时代的吟者
好友阿容先生年底将出一本新书,由衷地为之高兴,这将是他的第七本散文集,连同已出版的两部长篇《火城》《姐妹》,阿容的作品已达九部,他给自己预设的写作目标是一生写出十本有价值的书,这对于现在很在写作状态的阿容来说,这个目标必将被其远远超越,阿容读书笔记。
因是老友,阿容先生把一件又苦又乐的差事交给我,用他的话说就是“给文字把把关”,“把关”一说于我而言是万万不敢当的,羞煞我也。友命不可为尽力而为之,这部书稿收录了阿容2014年写的《本质上,我们都是无所谓主义者》等共计51篇散文随笔,我静下心来,认真而专注地阅读这部约20万字的雄浑悲壮的文稿,心里很想为之找出几个错字别字或标点或语法上有毛病的地方,可最终也没几处文字要“把关”的,倒是阿容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字魅力和字里行间迸溅出深邃睿智的思辨火花,让我越读越沉醉其中,最终,“关”没“把”成,几个字眼总不停地在脑海中跳跃翻腾:一个时代的吟者,想到以前曾写过的读书札记系列之一《一个思想的舞者-----阿容篇》,与《一个时代的吟者》恰构成了姊妹篇似的,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以此为题再写篇读后感了,感悟肤浅,阿容兄见谅。
阿容先生的文字,虽然每篇的篇幅都很长,皆有三四千字,阅读起来却不觉得冗长枯燥,反而让人像着了魔似的越读越觉得韵味绵长,相信读过他博文的博友会有同感。他的的文字,像一条忧伤的河流,让你读出疼痛,读出孤独;像一首激越的交响乐,让你读出犀利,读出辛辣,像一名禅悟生死淡出红尘的圣徒,读出祥和,读出超脱,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思绪去思去悟。
阿容先生是名公务员,也是名作家。有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悲悯心,关注底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激愤社会现象中折射出的种种的恶性顽疾,可凭一己之力,想要改变什么比登天还难,改变不了那就用手中的笔呐喊几声总可以了吧。呐喊的声音能被接受和采纳多少呢,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注定他的人生将要比别人痛苦许多。
人生因思考而改变,生命因思考而有别样的感悟。思考与感悟一直贯穿于阿容先生的生命长河中,进而流淌于笔端化成行行文字。如果说阿容之前的散文集《红尘随想》是他就一件事、一句话、一种现象、一个人......而写下的哲思妙想的结晶,是思想碎片的凝聚的话,那么他2014年的散文集《想着人生边上走去》即将出版的新书,则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挣扎的矛盾的孤独的悲观的却又理性的且能自我超脱的思想者阿容的形象,他的思想成熟理性,文风极具个性特色,读后感《阿容读书笔记》。 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关于自我灵魂的叩问,对于生死观的探寻,以及对于种种社会现象的追溯,一个一个问题的抛出和探究,很哲学很形而上,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他眼里变得如此有意义,司空见惯的现象被他解读得如此有意味,他的文字深邃睿智而又干净纯粹,辛辣犀利又入木三分。
阿容先生说:“一个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精神性的东西,才是一个民族永不没落朝气蓬勃的动力。”鲁迅早就痛斥国民的劣根性,在《我们的奴性》一文中,阿容指出“中国的可怕,就在于这种奴性,一方面他愿意在他的上级面前做奴,一方面他又在自己的下属面前欣然接受这些人的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奴性”。当下,说信仰真是个让人觉得稀缺的词汇,《也说信仰》中一文中“其实,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不需要政治信仰,他们需要精神上的信仰,当下的国人,即使他们加入了某党某派,也并不表明他们就有了彻底的归属,有了信仰,至于老百姓,他们什么信仰也没有。他们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说到尊严,谁不想拥有,可很多普通的小老百姓在执法者面前被管理时,一点尊严也没有。《尊严》中说到“一个国家如何才能使他的国民生活得幸福?或者,一个国民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度才会有幸福感?----我以为,作为一个国民,在受到执法管理者管理时,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同情,哪怕是怜悯,我也感到生活在这个国度是温情的、是幸福的。”
作为一个思想者,阿容先生的思绪始终处于飞扬的状态,自伤自怜式的悲观与绝望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他不是陷在小我的怪圈里自怨自艾,他苦恼和绝望的东西、苦苦思索的东西恰是我们所缺失的和亟待需要的,他忧郁的是整个社会的日益物化而导致人精神上的“缺钙”,面对诚信的缺失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教育体制的弊端到令人焦躁的社会治安,从贫富分化到城乡差别,从文明缺失到信仰问题,从官员贪腐到世道人心的沦丧......
因为有担当,而变得痛苦,因为心生悲悯,而变得焦躁,因为心中有爱,而变得郁闷,困惑,甚至于疼痛,悲伤和绝望。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这样评价阿容:“忧伤的文字背后,是一颗炽热的赤字之心,振聋发聩的拷问,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审视自己的灵魂。鲁迅式的犀利与哲学的思辨,令人感喟沉思。阿容先生的确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学者......”
托尔斯泰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弄明生活的意义。”而这些,阿容先生都做到了,他早就参透生死看淡名利,他变村上春树的生活模式与生活态度: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为拥抱孤独,享受孤独。当一个人痛心绝望与世道人心污浊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具备了高洁的品质,已经与世俗划开了界限。他也知道今后的岁月怎么样才能更有意义地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阿容是个思想者,自我审视和审察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长河中,而他的思想的结晶也将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自我审察与思索,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他也将影响到很多人,使很多人的人生变得有价值。
阿容,他是一位时代的吟者,他的思想他的文字注定会成就非凡人生。
第二篇: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今年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 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 (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 ……此处隐藏4029个字……路的错位感觉。【阿古利可拉在准备居丧尽礼的时候,突然听到魏斯巴兴起兵夺取帝位的消息,他立刻就投到魏斯巴兴的手下】弃政从戎似乎是他的天命。【但由于他特别宽厚而机警,他使人相信他所遇到的这些人都是忠诚的,而事变之平定也并非出于他的强制】人格魅力往往是无穷的。人心的威力何止千万铁矢,军队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环境,军心齐,泰山移。【阿古利可拉自然也约束自己的才干和遏抑自己的热心,以免使自己锋芒太露】建功容易,守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阿古利可拉的才干现在大有施展之余地了】【就这样,由于谨慎的服从和谦虚,他才保持嘉誉而又不致遭忌】阿古利可拉这样的人,只要给他三分之二的土壤,他能收获二分之三的硕果,不由地想起了,银屏山的千年牡丹,生于悬崖峭壁,缺少水分土壤,造就了千年不朽的传奇。在这之前,阿古利可拉一直蓄势待发,他收敛锋芒,只为在长久的积淀下开出花来。
【他现在虽然兼管军民而能应付裕如,处事也不失于公允。而且,他把办公事的时候和公余之暇划分得非常明显。当他居公的时候??;在公务既毕之后??】塔西佗一直强调他在处理民政事务上的雷厉风行丝毫不逊于军事上的杀伐决断,不以一技之长为傲,不以机巧之术博名等等。我内心想把他与“千古圣人”相提,与“多智近妖”的卧龙并论,但作者的叙述太过苍白,乏力,我只能觉得是一个晚辈对于自己极度崇拜和尊敬的长者的赞誉,确实无法在此基础上丰富他的血肉,无法估量和肆意揣度他带有的主观情感占几成,却心下茫茫然。
【当他任执政官的时候,他将一位仪范可观的女儿许配给我】这就让我更纠结了,哪个女婿敢说老丈人的不是?
阿古利可拉是在公元78年夏季出任不列颠总督的,在这时作者从10到17部分着重介绍了不列颠的地理和居民状况,写的比较笼统,重点是当时的时局。这些篇幅中我比较有印象的就是【鲍蒂赤雅】依稀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影,女主角就是她。记忆很遥远了,但女主很漂亮也很老辣,胭脂味犹带着杀伐的血腥,结尾是她的一场悲壮的自戕。话题扯远了,回来,回来??【阿古利可拉还是毅然决定应付这个危局】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阿古利可拉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他凭借着勇敢,策略,机变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得非常漂亮,这次的考验为阿古利可拉正名,为其立身,为其在 不列颠的建设中拔得了与众不同的起点。【他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到教训,知道在武力镇服以后如果继之风暴政,那么就会前功尽弃】【首先治理家政】 这一部分写的很详细,我看了也觉得很佩服,在当时野蛮的时代,阿古利可拉能总结前人之利弊,废虞诈 ,身为贵族体恤下民,很不易。同时,请原谅我恶意的怀疑这些叙述的真实性,也许是真实的,只是某些点被作者刻意的扩大或者缩小了。人,生而为人,不可能如完璧般净无瑕秽,所以,我的敬仰无形中也打了折扣。【到了他出师以来的第三年[49],又开始进攻薪的土著部落】【他巩固了已经征服的地方】我来过,我留下,我征服。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不列颠人大概也就不会再有获得自由的希望了】【在阿古利可拉到任的第六年的夏天[55],他把经略范围扩展到波多特里亚以外的地区】世事往往极为残酷,人却难得糊涂!路西法:“没有人会否认,世界终将是我的”。也就只有堕狱的撒旦,能狷狂至此。慢慢征途,浓浓滚滚漫开的血腥味,彼之所谓的凯旋之音,却是他人的往生咒。自认为很是讨厌战争,虽常有人用保卫家园,扩充疆土诸如此类的词来粉饰太平,说到底不过野心作祟。
终于看完了我最不忍直视的部分,征服,杀伐,刀光血影,硝烟烽火??
【他在一年以前所生的一个儿子死去了,他不像妇女们那样悲哀哭泣。他借经营军务以忘怀自己的悲痛】我们女人的痛心大多写在脸上,男子的柔情却种在心底,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消尽亘古的差距,到现在,到这里,我好像才真正的触碰到了他的衣角。我一直认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不害臊的认为自己是个感情比较细腻的,所以对于这般的硬汉的柔情,多感慨不已。把战争作为伤情的发泄口,作为情感的寄托,我不可置否,到也埋怨不起来。遭遇如此大悲,无一些许寄情之处,那便太过可怜了。【因此,战争、诉诸武力,不仅是勇敢的人建功立名的时机,也是贪生怕死的人的唯一生路。以往抵抗罗马人的那些或胜或败的战役,还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最后一线得救的希望】时代不同,价值选择自然不尽相似,我没有权利去责怪。即便是现在当代社会,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圈子。千年前,物质资料,精神资料极度的匮乏,拳头才是硬道理。【除了岩壁,就只有那比波涛、岩壁更为可怕的罗马人】【去抢、去杀、去偷,他们竟把这些叫做帝国;他们造成一片荒凉,他们却称之为天下太平】我不敢保证作者
的言之凿凿,当他们有能力 ,有实力去踏平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时候,他们会甘心偏安一隅,会声讨而不是武力征服?往下是大段大段的呼告式的控诉与抨击。也就是我们在西方耳熟能详的演讲,极尽渲染之能事。【我们的妻子和姊妹,纵然能避免敌军的强奸,也会在亲善和好客的名义下遭受玷辱】【生下来就是奴隶的奴隶也只被出卖一次】我相信了这漫长而富有激情的演讲,开始觉得,罗马人如此的修罗手段,阎王心肠必定是要遭天谴的。【他们听了这篇演说以后,人人都奋发激动起来】阿古利可拉的演讲到底起到了效果,还不是一点点。【胜利者因为打了胜仗和获得了战利品,欢天喜地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这时,水军兵船已经沿着该岛整个南岸航行了一周,乘着顺风耀武扬威地回到了特鲁库伦港】胜利的味道依旧那么醉人。【他自己觉察出所有的人对他最近虚报的战胜日耳曼人的功劳都付之以嘲笑】当一个人的锋芒太过耀眼,必然会招来嫉恨的,很多人朦朦无所知,便就这样死在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死在了众人的眼红中。【一个臣下的名声超乎皇帝之上,这件事使多米先级为担心忧虑】【他决定最好等阿古利可拉的声望和军队对他的爱戴稍衰以后再表露自己的仇恨】我已经看到了阿古利可拉悲剧的结局。【在这段时期中,经常有人暗地在多米先面前谄害他】山雨欲来风满楼,行人莫问当年事。【阿古利可拉之逝世,使我们咸到无限悲伤,使他的朋友们感到伤痛,无论知与不知,莫不怀悼。】一代英雄的陨逝,不过也是一抔黄土,一副白骨。前尘往事焚烧殆尽,留下来的不过是散布在记忆里的星子和这本书上冷冰冰的名号。
个人小结
阅览过程中,我一直把阿古利可拉当做是一个我不大熟知的长者。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他的人生中走了一遍过场,我不在戏里,所以一直算是比较清醒。作者文笔很好,这也是我很青睐的地方,但有利即有弊,过分的追求文笔的推敲,难免失去了对史实的尊重,就做传者的身份而言,做传过程中难免因为情感因素有失偏颇。因为个人很喜欢书生气的男子,就像戴望舒《雨巷》中一样,一袭长衫,挺身玉立,轻握一把油纸伞,携着满身风雨潇洒而来,对于传主就想当然的更多是敬却而远之,敬他沙场的戮力征战,血雨腥风里的果敢决断,平日生活中的谦逊安闲。他的心目中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对于当时敌强我弱的现实,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沉稳,顿时觉得自己低到了尘埃里。对于他的死,我不想多去讨论,事实往往过于残酷,人却难得糊涂。
勉强算是通读了,心中无甚感慨,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格林文秘网 www.gelindaina.com 版权所有